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

2024-02-29 9:37:20 视频音乐 admin

  1940年5月,纳粹德国在西线集中了136个师、3000多辆坦克和4500架飞机,对宿敌法国发动了全面的进攻。而此时的法国,在英国、比利时、荷兰、卢森堡盟军的支援下,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,准备与入侵的德军决一死战,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个高潮来临。正当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认为法国会像一战时那样,把德军拖入战争的泥潭时,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消息传来,战役仅仅持续了六周时间,法国便投降了。这对于世界各地的反法西斯人民和军队来说,自然是一个令人痛苦的打击。

  为什么法国会如此迅速的溃败?这恐怕是所有喜欢二战史的读者迫切想了解和研究的问题。很多人把原因归结于德军的强大和“曼施坦因方案”的出其不意,这自然是一个方面的原因,但绝不是主要的。法国本身是欧洲大陆的强国,当时号称“世界头号陆军大国”,其领土面积、人口乃至经济实力并不逊色于纳粹德国,而且有英国这样的强援,远非之前沦陷的波兰、丹麦、挪威等国所能比拟。如果单纯从法德两国的整体实力上进行比较,根本就无法解释法国短时间内溃败的原因,那么法国和盟军到底哪里出了问题?

  1、军事思想严重落后,迷信防御战、阵地战。

  二战爆发后,法国的军事思想仍停留在一战时期,迷信防御战、阵地战。的确,在一战时期,法军很大程度上是靠阵地战拖住了德军,乃至最后拖垮了德国,但这毕竟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。一战结束后,德军不断地在反思和改进战术,特别是古德里安等人提出的“闪电战”、“坦克战”等新战术,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配合和战术进攻。而法军却固步自封,甚至在防御战、阵地战的老思维上越走越远。在一战结束后,法国政府用了十几年时间,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,在南部的法德边境修建了“固若金汤”的马奇诺防线。战争爆发后,全部的法军乖乖的躲在防御工事后面,放弃了战场的主动权,安静的等待德军来攻。

  2、战术上的落后,轻视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配合。

  德军在二战初期屡屡得手,很大程度上靠的是“闪电战”的成功运用。所谓的“闪电战”,就是一种集中大量的飞机、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发动闪电般的突然袭击的战争样式,特别强调坦克的作用。在战争爆发前,法军拥有数量不少而且质量很高的坦克,但遗憾的是法军指挥部仍是从一战时期的旧眼光看坦克,把坦克当作步兵的仆人,或是用作搜索部队以补步兵不足,始终把坦克小撮小撮的使用,根本无法发挥坦克的真正价值和威力,更谈不上机械化部队的组建和配合了。

  3、对德军主攻方向的判断失误。

  对于德军会从那个方向进攻,法军的判断显然过于保守,认为德军还是会照着一战时期的路线进攻。因此把主力部队部署在法比边界北端和法国北部各省,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突击,则法军连同其他四国盟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。而法军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奇诺防线上,至于在法德边界的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,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少许部队驻守。结果,希特勒采用了“曼斯坦因方案”,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军防守最薄弱的中段地区,穿越阿登山区,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,最后对北部和南部的法军形成合围之势,从而迅速战胜法军。

  4、自断强援,拒绝与苏联合作,使德军免于两线作战。

  在二战爆发前,英、法、苏三国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共同对付来自纳粹德国可能的危险,曾进行军事谈判,希望能展开军事上的相互援助与合作。但英法在意识形态上仍旧敌视苏联,不愿真正与苏联合作,甚至还幻想着“祸水东引”,让苏联与纳粹德国先决一死战,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。因而与苏联的谈判缺少诚意,最终使三国的谈判破裂,欧洲集体安全的目的落空。而德国则抓住了这个机会,与苏联秘密签订了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从而解决了德军的后顾之忧,避免陷入两线作战。

  5、长期对纳粹德国推行绥靖政策,备战不足,民心涣散。

  1933年后,随着纳粹德国的逐步崛起,法国和英国并没有想着如何预防、如何备战,相反却姑息纵容,退让屈服,甚至为了这个目的不惜牺牲其他小国的利益去满足德国,“慕尼黑阴谋”就是最好的明证。结果不仅没有阻止战争,反而增加了纳粹德国的实力和野心,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到来。法国政府的软弱妥协,一味的逃避战争,使法军备战不足,国内民心涣散,士气低落,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。

  最终,随着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,1940年6月中旬,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。6月22日,停战协定在当年贡比涅森林的“停战车厢”里正式签字,法国被迫接受十分苛刻的停战条件。按照协定,法国被分为两部分,包括巴黎在内的3/5的国土(主要是北方工业区)归德军占领,占领军的费用由法国负担。南部和西部(主要是农业区)建立由贝当元帅为首的维希政府;法国的空军、陆军裁到10万人。至此,法国完全沦为纳粹德国的附庸。

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

也集中了大约135个师在边境线上严阵以待

发表评论: